最近有部武侠片,大家都说有点“怪”。怎么个怪法呢?
我们以前看的武侠电影,不是飞檐走壁
《英雄》
也得拳拳到肉
《叶问》
可这些在这部电影里都没有。这里的招式干净利落,一招就定胜负。
这部电影就是徐浩峰导演,已经上映的《师父》。
徐浩峰,笔名“徐皓峰”,是一位以“多重身份”混迹于影视圈、文化圈的“武林中人”。
他是《一代宗师》的编剧和武术顾问、是《道士下山》的小说原作者,也是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导师,现在,他是电影《师父》的导演。
《师父》不是徐浩峰第一次拍电影,早在给《一代宗师》做编剧之前,徐浩峰已经导过两部自己的电影:《倭寇的踪迹》和《箭士柳白猿》(未上映)。
看过的人都知道,徐浩峰的武侠电影非常“颠覆”。
这个颠覆首先表现在动作戏上,不仅高手们都很质朴的留在地面,打斗动作还很像格斗,而且先要互相试探,再发起制胜一击。
这种颠覆,源于求“真”。
徐浩峰从小生长在武术家身边,自己也曾经练过,所以他知道武人动手,不是比“架势”,而是求胜负。
《倭寇》里饰演第一高手的于承惠,是我国著名武术家。
徐浩峰的动作设计基于真实武术,拍戏不用威压,也不用替身。廖凡为了拍师父,跟着徐浩峰练了2个月的武,都快成了他的徒弟。
导演片场示范
宋佳还调侃本片“良心”,连拍床戏也不用替身。
别人拍英雄,拍江湖,拍侠义。徐浩峰拍的却是“武行”,展现那个时代武行阶级的生活状态。用他的话说,《师父》拍的就是老一辈人打架的样子。
所以他的电影里,打架也得“讲规矩”。
《师父》里,廖凡为了开武馆,得按照天津武行的规矩来踢馆。
他的民国电影,还一定有大长腿外族女,跳舞。
《倭寇的踪迹》里说,说新疆普通话的维族女
《师父》里的俄国舞女
更有“徐氏冷幽默”
《倭寇的踪迹》里舞女吐槽四大门的打斗不好看
孕育出这种强烈到怪异的个人风格,徐浩峰本人更是“传奇”。
早年经历:“不合时宜”的求学之路
想要摸清徐浩峰的个人风格源头,首先得从他“丰富”的早年经历开始。
徐浩峰1973年出生于北京,二姥爷是形意拳大师李仲轩。小时候徐浩峰跟着二姥爷学过武,可惜没有学成。
李仲轩
形意拳据传为岳飞所创,与太极拳、八卦掌齐名,同属三大内家拳。李仲轩师从名门,武林名号“二先生”,是中华武学黄金时期的最后一位见证者。
但他与师傅尚云祥约定终生不收徒弟,所以徐浩峰并没有学到多少真功夫,倒是从他那里听来不少武林故事,后来因此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,由李仲轩口述的纪实文学《逝去的武林》。
放弃武学后,徐浩峰投身艺术,十五岁进入中央美院附中油画系,后来念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。
大学时期,徐浩峰的剧作课拿到98分,自认有编剧的才华。可大学毕业,他拿着作品去找制片厂,却被告知“你写的剧作完全不适合拍电影”。因为当时学院教的是欧洲的艺术电影,而制片厂已经走上模仿好莱坞和港片的道路。
90年代正是港片的繁荣期
电影拍不成,徐浩峰去了上海,给市委宣传部拍法制、宗教类专题片,可那完全不是他想要的。回北京后也捣鼓过两部话剧,最终26岁的他还是辞职回家,闭关写作。
作家徐皓峰:由两位老人成就
这一闭关,就是8年。
徐浩峰发现小说与剧作完全不是一回事。每天的写作就像在“炼字”,写下3000字,能留下两句话就不错了。为了练文笔,他开始删改武侠小说,改得最多的是古龙的。
直到2000年初,他才终于接到了《小说界》编辑的电话,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《1987年的武侠》。
这篇小说讲的是一个失去记忆的青年自由穿越古代史的神奇故事,脑洞和文字的画面感震撼了当时的编辑。可是徐浩峰自己却说《1987》属于“超水平发挥”,当时的自己没有良好的文学素质,很长一段时间写作都很痛苦。
读书写作之余,他交流得最多的是两位老人:一位是道教宗师胡海牙,另一位就是他的二姥爷李仲轩。这二人成就了徐浩峰的两部代表作——以胡海牙为原型的《道士下山》,和李仲轩的口述《逝去的武林》。
《道士下山》中何安下原型即胡海牙(右)
在整理《逝去的武林》的时候,徐浩峰为搜集资料,走访了众多民间武术高手。后来王家卫为《一代宗师》也去采访这些人,经常听他们提到“徐皓峰”,于是就有了两人之后的合作。
王家卫和徐浩峰金马领奖
老师徐皓峰:100条电影课堂语录
徐浩峰重新回到北京电影学院,还是因为他的影评。
2012年他出版过一本影评集,叫《刀与星辰》,收录了他给《卧虎藏龙》、《赤壁》、《十面埋伏》等电影写的影评。因为学画和电影出身,他的影评很有自己的审美观点,文风犀利,加上徐氏幽默的调剂,在业内外都颇受欢迎。
而早在学生时代,徐浩峰的影评就曾吸引了当时《电影艺术》杂志主编吴冠平的关注。
闭关之后从电影圈消失的他,被2000年李安《卧虎藏龙》里的道家元素激发兴趣,又写起了影评。已经是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主任的吴冠平再次注意到他,招揽徐浩峰回到电影学院任课。
吴冠平
作为老师的徐浩峰,不折不扣是个“红人”。除了他的课堂堂爆满,还有人整理出“徐浩峰的100条电影课堂语录”在网上广为流传。
看看徐老师说了些什么:
【电影就是将人心的一种外化。】
哲学
【天才就是来给世人制造尴尬的。】
一针见血
【电影中表现两个男人是朋友的直接方法就是让他们共同玩一个游戏。】
很实用
【历史剧的结果不要随意改动。】
《XX传》和《XX传》编剧们,听见了吗?
导演徐浩峰:不相信正剧不能够取得商业成功
徐浩峰说,他写小说的目的是拍电影。
他的处女作《倭寇的踪迹》改编自自己的短篇小说,当时还是有个书迷找到他,说喜欢他的小说,想投资让他拍成电影。
《倭寇的踪迹》讲的是万历年间,戚继光死后,两位前戚家军的高手,挑战四大门派,希望为戚家倭刀正名的故事。
《倭寇》的主角是徐浩峰的御用——宋洋
这部电影上映后票房虽然不怎样,却让我们第一次见识到了“武侠电影还能这么拍”。
第二部电影《箭士柳白猿》,却不知为何至今都没有上映。
而第三部作品《师父》,是徐浩峰最为商业化,对大众审美最“友好”的一部电影。
所谓友好,就是相比前两部,《师父》明显变“好看”了。
首先是资金充裕,服装、道具、布景提升了N个档次,终于摆脱了小作坊拍戏的粗糙感。
演员阵容也强大许多,除了徐浩峰御用的宋洋(前两部主角都是他),廖凡、宋佳、蒋雯丽、金士杰都为电影添色不少,连戴立忍都来打了一个酱油。
老戏骨金士杰与廖凡的对手戏张力十足
故事情节也更加清晰。陈师父为了延续咏春拳北上天津开武馆,收徒弟耿良辰代替自己踢馆,还是他擅长的套路,加入一点大众熟悉的恩怨情仇,更有人情味儿了。
宋洋饰演徒弟耿良辰
感情线也细腻很多,女人不再是单纯的花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