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,Sir想来聊聊前几天的一条大乌龙。
这件事情关注电影的人都知道了。
简单说,就是《狼图腾》几乎确定代表中国内地申报奥斯卡最佳外语片。
但在10月8日,奥斯卡官网上公布的名单中(共81部)。
《狼图腾》不见了,取而代之的是小妞电影《滚蛋吧!肿瘤君》。
真是……没有一点点防备。
这个消息甚至连导演本人都不知情。
他自己是看新闻才知道的。
国内媒体纷纷炸锅。
都在揣测背后是不是有黑幕。
比如,上个月配合国家元首访美契机,由美国电影协会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主办的“2015中国电影周”。
《滚蛋吧!肿瘤君》作为开幕片亮相。
反响不错。
美国《综艺》杂志就称赞:
一副描绘女人输给癌症的肖像画,华丽而流于表面,然而,影片带起的情感共鸣却是引人入胜,幽默搞笑的情节逗得人欢乐。
所以被上面拍板换掉了。
还有说是因为《狼图腾》和《天注定》为了争名额吃相太难看,索性便宜了“第三者”。
更有说是中国电影自暴自弃,《肿瘤君》走后门。
等等等等。
微博上,名人公知纷纷质疑。
高群书就称要公开评选标准。
贾樟柯也曾发过类似微博。
我还是搞不清是哪些评委,经过什么程序,在多少部影片中进行了评选。
原因今天终于水落石出。
《中国电影报》报道称,把《狼图腾》换掉,其实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执行委员会的意思。
因为《狼图腾》主创人员的署名比例,不符合申报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要求。
这是个什么比例?
Sir給你们科普一下。
在奥斯卡官网的报名规则中,第13条规则的第5个小条例,规定:
影片的主导权,必须大部分是由申报国家的公民掌控。
也就是说,除了制片人、导演和编剧,选送影片的该国家人士,必须占据一定比例。
但在《狼图腾》的演职人员表中可以看到。
不仅导演让-雅克?阿诺是法国人,摄影、剪辑、配乐、视觉特效等,几乎都是外国人占多数。
除了原著作者外的三个编剧中,也只有一个芦苇是中国人。
所以它被刷下(极可能)是合乎规定的。
事实上,这种因主创比例不符而被奥斯卡拒绝,早就有了。
2007年,代表台湾报名竞选奥斯卡外语片的《色戒》,也遭遇过同样情况。
当时奥斯卡发言人Leslie Unger给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回复:
奥斯卡规定除了制片人、导演和编剧之外,选送影片的该国家人士还要占据几个关键性的主创职位。
然而,《色戒》的导演、剪辑师、配乐师、美术师、服装设计师、声效师和主演基本不是台湾人。所以影片不符合奥斯卡外语片的选送要求。
《色戒》除导演李安、编剧王蕙玲是台湾人外,其余各部门,则以我国大陆地区、香港地区以及好莱坞方面的业界人员居多。
主演方面,梁朝伟、汤唯和陈冲都不是台湾人,王力宏的国籍也是美国。
奥斯卡的执行理事Bruce Davis在《电影日报》的采访时,就提到:
我们不确定这样一部在中国大陆和香港拍摄的电影,是否表达了台湾这个国家文化的精髓。
而一般来说,奥斯卡外语片被取消资格,通常发生在预选提名阶段——这样各个国家还能换其他作品选送。
但也有一次例外。
1992年乌拉圭的参赛影片《世界上的某个地方》(A Place in the World),就是奥斯卡历史上唯一一部已经入围,却被宣布退出的外语片。
当年这部片原本代表阿根廷参赛。
但由于题材涉及过多本国的政治恶状,阿根廷临时把它替换下来。
导演阿道夫?阿里斯塔里安一气之下,去到妻子Kathy Saavedra的国家乌拉圭。因妻子也曾参与编剧工作,所以该作品最后被当作乌拉圭的官方参赛作品。
这部片在当年甚至成为最后入围的五强之一。
但评奖时,主办方考虑到导演和主演都不是乌拉圭人,而是阿根廷人,取消了其参赛资格。
可以看出,这一次,中国官方组织可能真的被冤枉了。
但这种冤枉,不客气的说,活该!
媒体,公众为何会揣测出种种黑幕,其根本原因,在于评选过程的不透明。
首先,评选人是谁?
一般来说,负责这个工作的是各国的电影机构或委员会。
香港有香港电影制片家协会,成员包括张婉婷、庄澄、毛舜筠、梁李少霞等台前幕后电影人。
2003年,香港电影制片家协会宣布《无间道》送选奥斯卡外语片
台湾是文化部影视及流行音乐产业局,由徐立功、影评人麦若愚、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刘立行、制片焦雄屏、导演王童、台北市影片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陈俊荣等6位组成。
法国的则是一个公共机构,是文化与传播部的法国国家电影中心(CNC)。
英国是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。
但这事儿到了我们这,做决定的,是隶属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(SAPPRFT)下属国际交流处的,一个九人“专家小组”。
平时这个交流处会举办各种官方的电影活动,比如今年暑假的中法电影交流展。
但,相比上面几个国家相对透明的评选组,国内这个小组的成员是匿名的。
每年评选过程也是秘而不宣,评选结果都是直接给出,不给予任何解释。
中国电影种种不透明体制,长久以来,成为黑幕滋生的温床。
金鸡百花奖频下双黄蛋。
百花奖的评选,这101位评委身份不明,集中看片讨论也不公开。
不仅是评选制度,每部国产片的投资,和上映后的票房数据,同样暧昧不清。
光说票房数据,一直以来,对一部正上映电影的票房,媒体只能通过非官方数据平台查询,或是听片方自己报。
早在2010年时,因《阿童木》等片疑偷票房,就有不少声音要求公开相关数据。
当时电影局副局长毛羽说:
票房数据的官方统计平台技术尚未升级完成,发布时机还不成熟。
去年10月,国内票房数据的官方统计机构——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(简称“专资办”或“电资办”),曾发声明说“将于近期开通官方微博”,发布电影市场的实时数据。
一等就是一年。
直到今年10月,“电资办”才开通一个微信公众号,提供查询各个影片的当日票房、总票房等数据。
它是每天晚上9点半更新一次,所以也不是实时的。
而且仅是一个微信公众号,提供的服务极不完善——像更多历史数据依旧缺失。
反观国外。
美国从1999年起就建立了一个box office mojo的票房统计数据库。
它是如今最权威、最详细的票房数据库。
每一部影片上映之后,投资、北美票房、海外票房,排名等,都有准确的数据公布。
甚至恐怖到1980年代至今,每部片的历史票房数据、每位演员的票房总和等,也有。
权威来自公平,公正,公开。
而在Sir看来,公开是前提。
你越不说,我们越好奇为什么?
没有正确答案,只能猜,甚至往最坏的地方猜。
这是人性。
我们当然知道胖子不是一天吃成的。
在票房高速飞涨,并有可能几年后超越好莱坞的今天。
如果在高处的有关部门继续以看不见的手在操控,垄断这个市场。
那接下来,他们还得承受更多冤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