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的,我也不敢相信,自己竟然会用【性感】来形容马东这样的46岁中年男子。
但看了昨晚的奇葩说,我还是被他严谨的逻辑思辨、精彩的旁征博引、稳健的辩论节奏给彻底降服了——作为这场精神高潮的始作俑者,我想,他配得上这个形容词。
昨晚《奇葩说》的辩题是:丑闻主角就活该被万人虐吗。蔡康永史无前例地与金星站上了同一反方阵线,连打酱油的陈小春后来也投奔了敌军,在正方群龙无首的情况下,马东从议长变团长参与了辩论。
总结陈词的时候,蔡康永照例摆出情感攻势,以一段感性独白按住了每一只投票的手。
面对蔡康永打出的这幅诚恳情理牌,又站在一个不讨好立场上,马东毫不犹豫又小心翼翼地拆穿了蔡团长隐藏于背后的辩论技巧,先把大众温柔地从“情感困境”中解放了出来。
接着,他开始缜密拆题,划清了丑闻和悲剧的边界。
然后,他阐明了“万人虐”的背后机制。
跟着,四两拨千斤地推翻了蔡康永的“怪兽论”。
最后,从反面论证并升华了自己的观点。
这最后的半小时过招精彩异常。蔡康永擅长调动大家情绪,抓住人们向善之心进行洗脑,使人面对险恶退上不止一步;马东则精于拆分题目明确指向,将人们升腾的情绪又全部压下去,让那些险恶看来无非只是一道小小的是非题罢了,就像他说的这句话——“活该”二字不是一种诅咒,大概只是一种因果关系。
虽然最后没能扭转乾坤,但只输掉两票的事实也说明——其实马东才是最后赢家,BBking根本就应该颁给他嘛。回头看看蔡康永对他的评价也真是入木三分:“他就像衡山派的莫大先生,悠悠琴声中就刺出一剑,气度非常从容。”这个圆滚滚的中年男子,就这样凭借自己喷薄的智慧被捧上了热搜——在看脸的世界靠才华跃升为偶像,马东用硬实力狠狠正了一把大众的三观。
而正三观这样的事,马东可不是第一次做了。如果你仔细看了昨天的奇葩说,就会记得马东说过这样一段话。
马东说的,就是他自己的亲身经历。15年前,因为一次大胆的“出位”,马东收获了观众的赞誉,但却丢掉了自己的第一个节目。
2000年12月20日晚8点5分,湖南卫视《有话好说》节目推出了“走近同性恋”专题节目,邀请男女同性恋者各一名(作家崔子、画家女同志)和社会学家李银河来到现场,和观众一起探讨对同性恋的认识。在此之前,中国电视媒体一直对同性恋保持沉默。
在45分钟的节目里,现场反响热烈。李银河教授在讨论中提出了不少先进见解:1)同性恋不是病,是健康形态的一种,犹如左撇子;2)同性恋古已有之,对同性恋的宽容态度是我们国家传统文化中比较先进的一面;3)越先进的国家,对同性恋的态度越宽容,越理解。
作为节目的策划、主持和制作,马东最后的结语是这样的:
今天啊,可能咱们谈了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,筹备的时候呢,就有人跟我说,你们什么东西不好谈啊,谈同性恋。回答这个问题啊,我只有一个理由,因为我觉得在一个健康和开放的社会里面,不应该有任何事情——它明明是客观存在,但大家都对它视而不见。今天通过和李教授聊天和您两位聊天,我们懂得了很多知识,知道这些知识的同时呢,我自己也得到了一个特别大的收获,我懂得了一个道理,就是应该尊重人和人之间的差异,尊重少数人所应该享受的权利,谢谢李教授,谢谢你们两位,今天能够走进有话好说的演播室,谢谢在场的每一位观众,也谢谢电视机前的观众,我们下周三再见!
第二天,电视台的热线电话简直要被打爆了,许多人对节目的播出表达了强烈支持。经管如此,马东却没能如他所说地跟观众周三见了——因为涉及敏感话题,《有话好说》被下令封杀。
节目被毙,不是湖南台员工编制的马东只好卷铺盖回北京,曾经的春风得意,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,多年后,他笑说:“现在回想起来是没有分寸,有些事做早了就是先烈,做对了点儿就是先进。
然而15年后,马东又一次对“正确的时机”估计错误,作为奇葩说的策划和主持,他又一次经历了历史的重演,万幸的是,这次只是某期节目被下架。
15年了,广电总局没有变,马东也没有。
马东主持路上的彪悍经记录何止一桩。2005年,他在央视主持《文化访谈录》的时候就“抄袭”一事打破砂锅问到底,犀利得让郭敬明当场崩溃。
马东:……我们反过来还是要来谈这两部书异同的地方,它怎么会有那么多巧合呢?
郭敬明:就是一直不要谈这个问题,因为我来的时候就跟编导已经讲过了,就是说不要一直谈这个,因为我现在不太想谈。
马东:你现在不太想谈这个话题?
郭敬明:因为我来之前就是做这个节目,已经跟编导讲清楚了不要问这个问题,我觉得已经谈得够多了。
马东:能告诉我您的理由吗?
郭敬明:就是因为我讲得太多……但是你去一旦解释了一些东西,媒体都会去抓你的漏洞或者是什么。他们不会按照你的原话,就算是节目,你讲出来的话他们也可以通过剪辑去帮你变成另外的意思。
马东:敬明,我可以把这理解为一种逃避吗?
郭敬明:是逃避,我一直很爱逃避问题,虽然我在学着慢慢面对很多问题,但是那种勇敢也不是说你一下子学就可以学得来的,还是要经过很多磨难或者说是比如说用30岁的心态去面对这个世界……但是可能慢慢的还是要告诉自己,还是应该要勇敢,或者说要有一种往前冲的精神,就是好像别人越希望打死你,我越希望站在那里,虽然说做起来还是蛮感受,或者蛮困难的,但还是想要去做。
马东:……你刚才说的这段话和你在2003年12月2号有一个《中国青年报》的记者赵延采访你的时候,最后你说了两句话,差不多意思,你说我已经习惯于不把别人的话放在心里,不在乎别人的想法,我不想参与到成人世界的争斗里,我只想呆在自己的世界里,是这个意思吗?
郭敬明:可能那个时候到现在基本意思是一样的,但是我愿意去进入成人的世界去学会那些必须承受的东西,但是不愿意去改变自己。
而当马东追问到“如何解释两本书中那么多相似之处?是否能容忍文学中的借鉴和模仿”时,郭敬明表示自己要去洗手间,一度起身离开了现场,导致录制中断,十分钟后,才带着通红的双眼回来继续录制节目。
除少数观众对两书相似的问题继续追问外,大部分现场观众表达了对郭的爱慕,其中一位读者更称﹕“郭的书好看,我不在乎它与别人的作品有什么关系。”
事实上,这种观点与当时许多网上评论非常一致:“我们只相信郭敬明”、“抄了就抄了,有本事你也去抄一本”、“郭敬明抄得这么好,又这样畅销,说明他有才华”。当马东询问有多少观众认同这种观点时,现场大部分学生观众举起了手。
马东最后给出了这样的结语:
其实今天这个节目做到这儿,我也是有特别多的感触,今天就像郭敬明说的,不同年龄段的人,今天的价值观已经完全不一样了。刚才我在,你去洗手间的时候,我跟现场的观众交流,他们教给我说,在今天三年就会有一道代沟,但是我的不同想法是说,无论我们之间差多少岁数,无论今天发展多快,几年就是一个代沟,但是我们有一些共同的价值规范,一定会是一样的,这就是一个人,而且是一个健康社会走向成熟、走向成长的必经过程。谢谢收看今天的《文化访谈录》。下周见。
这些年,马东始终坚持着自己的这份理性和睿智,从未放弃向这个社会传递正确价值观的机会,而幽默就是他修炼过程中越发炉火纯青的武器。
2001年,入行刚4年的马东,接手了央视的大型综艺节目《挑战主持人》,在一众伶牙俐齿的同行中间既镇得住场又不过分抢镜,遇到尴尬场面他也都能轻松化解。
比如,有一位女选手因为自己较低的观众支持率当场痛哭流涕,马东在一旁不紧不慢地劝解道:“34%的支持率不错了,要知道《新闻联播》的收视率也只有百分之十几。”在观众和选手的笑声中,紧张的气氛顿时得到了缓和。
放眼看看马东的主持履历,只能感慨一句,“颜值不够文化来凑”简直就是为MM马而生的!
在这些言必称文化的节目中,马东的身份都不只是人肉念稿机,他是主持人,他也是编辑、制作人,为了每一次节目,他都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,娱姬甩出几个他在《5·12文化追问》里问余秋雨的问题,大伙随意感受一下。
马东:余老师,我觉得5·12在中国人的历史上会有一个很重要的位置。历史学家可能会去寻找它在时间上的坐标,文化学者可能会去寻找它使全社会在文化意义上的移位。我想问,它的文化意义是什么?
马东:5·12之前,我们的外部环境很复杂。我们想积极地融入世界,但世界在接纳我们的时候又排斥我们,有人甚至恐惧中国。5·12之后我们好像看到了另一条出路,那就是一条“反求诸己”的出路。我们可以在本能自发地大爱展示上,让别人在排斥之外,多一点佩服。
马东:我认识一位优秀的演员,他告诉我,站在地震的废墟中,他发觉自己不会演了。他看到小学生留在废墟里的一个个课本,课本上的红笔勾划,心灵上受了极大的震撼。虽然以前的表演技术不管用了,但这一体验将会决定了整个后半辈子。这也体现了“道”与“术”的关系。
说起来,马东绝对算是长于地道的文艺之家。他的目前母亲于波是一名音乐编辑,而他的父亲马季更是相声界的领军人物,他不仅是1983年中国第一届春晚的总策划,还担任了当年春晚的主持人。
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,马东从很小的时候就对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。12岁那年,在表哥的鼓励下,每年暑假他都要通读一遍《三国演义》;14岁开始接触《红楼梦》便一发不可收拾,至今珍藏了各版“脂评本”。在学校的时候,马东还加入了诗社,尤其热爱古诗创作。
郭德纲有首颇为著名的定场诗:“伤情最是晚凉天,憔悴斯人不堪怜,邀酒摧肠三杯醉,寻香惊梦五更寒。”这首意境悲凉、古意十足的定场诗一度流传甚广,许多人都以为是旧时流传下来的古诗,但这首诗的原作者就是马东本人——还是在他澳洲求学时因为失恋而激发出的创作。
没错,虽然不怎么显山露水,但马东的的确确是个海龟。18岁那年,他登上了前往澳洲的飞机,在南半球一呆就是八年,拿下了计算机专业的文凭也工作了几年,当年的文学青年摇身一变成了正儿八经的学术理工男。
在留学期间,因为迷上了胡瓜的脱口秀,回国之后的马东立刻跑到了北京电影学院攻读学位——下决心改变自己的人生跑道的那年,他27岁。
除了主持外,2009年他被推选为“春晚”语言类节目导演,并作为演员之一,表演了相声《五官新说》,喔对了,这个相声的大骨架还是马东拉出来的。
2011年,马东成为春晚总导演之一。就在个人事业迎来巅峰之际,他却出人意料地宣告离开央视。
“我的人生好多次归零,我26岁从澳洲回到中国,归零;从湖南台回到北京,归零;2004年我开始做《挑战主持人》制片人,2006年我做大赛,后来不做了,在综艺这块归零;然后离开中央台,我又归零。我喜欢这种感觉。”
离开央视进入爱奇艺,造就了奇葩说的奇迹,现在他再一次离开,准备做自己的老板——马东觉得人生就是要作。
当年马东北京电影学院的同学、主持人李静建议他做主持人的时候,马东不可思议:“你骂谁呢,就我这形象?”
一转眼,这位对颜值没底的大叔已经红到了90后大爱的《奇葩说》,取代华少,成了最会念广告的主持人。
所以说,机智和博学永远是非常迷人的属性,颜值低不是原罪,没文化才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