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看不知道,一看吓一跳!本届威尼斯电影节,只有一部华语纪录片入围主竞赛单元(题材敏感,明令禁止)。
而且在国内只能以这种“方式”与小伙伴们相见,也真是遗憾。
掐指一算,华语电影已经停止自转变成一个茧,8年未染指过威尼斯电影节的最高奖项--金狮大奖。
要知道,曾经,威尼斯电影节可是华语电影的福地。6座金狮大奖,简直无限风光...
可现在....
1989年,侯孝贤导演以星火燎原之势,在威尼斯漆黑的夜空中绽放出华语电影的第一个火花。 接着张艺谋、李安、贾樟柯纷纷冒出火星Boom,Boom,Boom,根本停不下来。
来!下面看看老一辈艺术家在威尼斯电影节取得的丰硕成果!
还是老一辈的艺术家豁出去比较勇敢一点,14个威尼斯大奖,简直闪瞎那帮唱衰他们的人眼。
华语电影能够在国际爬上如今的高度,还不全都靠老辈艺术家昔日积累下来的基础。昨日的光环,也因为小辈的不努力正消失殆尽...橘子君觉得,这种事情要...
那问题来了!为啥华语电影在威尼斯电影节越来越式微了呢?
威尼斯电影节的新任主席一语道破天机:“现在中国电影人明显发生了转变,主要制作面向本土观众的大众电影,但却不适合走出国门。”
换句话说就是:华语电影现改玩商业了,不追求艺术思想,高大上的威尼斯,也没法带你们玩了!
遥想张国师,李大师两度拿下金狮大奖堪称华语电影之光。后来的小导演们,无论仰视也好,羡慕也好,妒忌也好,他们就在那里,挡在大家面前,不能忽视,更不能允许视而不见。
贾樟柯,蔡尚君秉承着“华语电影不努力就去死的精神”,也算是接下二位大师衣钵。
但从2008年开始,内地电影市场复苏,大家都想赚一笔钱,拍个电影票贩给每个3亿,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,不管你是香港北上淘金的,还是台湾与内地的合拍片,还是郭敬明一众新人导演的崛起,几乎无一例外的把高票房做为首要奋斗目标。
电影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大打折扣。侯孝贤导演说了:“我拍电影,背对观众”。所以,面对观众的导演,如何跟得上威尼斯电影节的步伐...
除去电影本身的品质问题,电影节也是人脉的大舞台
就像是淋淋天后,背后有个金牌制作人陈泽杉姐姐一样,华语电影在威尼斯也有个老朋友--马克·穆勒。
马克·穆勒“号称把中国电影推向世界的第一人”,1986年到2004年,18年间担任此公威尼斯电影节亚洲区的选片工作,一心扶持华语电影,所以在90年代,是华语电影拿奖的高峰期。
2004年至2012年,马可·穆勒升任威尼斯电影节主席。这几年,李安拿下两个金狮大奖。贾科长也拿下一个金狮,蔡尚君拿下银狮导演奖,叶德娴更凭借《桃姐》拿下影后。
马可·穆勒卸任后的这几年,中国电影在威尼斯的表现乏善可陈,当然也有没好作品的原因,华语电影得不到关注,那也是事实。
本以为去年有陈可辛的《亲爱的》,许鞍华的《黄金时代》,王小帅的《闯入者》能够让国外友人看到华语电影复苏的一天,可还是留下一地尴尬。
最后橘子君也只能送上宝娟妹妹的一句话,希望华语电影快离开冬眠,赶快破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