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来不得不说了。
这事相信大家都知道一些。
若论近期最火的华语片。
不是在夏日让人如坠冰窟的《烈日灼心》。
也不是鉴别文艺青年的试纸《刺客聂隐娘》。
是《百团大战》。
在Sir写这篇文章时,查了电影在猫眼的实时票房:
上映六天,过三亿——超过《建国大业》的主旋律最高票房(4.2亿)已成定局。
但围绕在它身边的争议与票房一样高——8.9%的排片,是怎么拿下50%的票房。
对此,坊间流传两种说法。
一种是自个掏腰包买票房。
网上这张媒体晒出七部委红头文件随处可见:
请各影城(院)用一切手段完成或超额完成任务……通过商业影院放映、单位团体包场、组织社区、厂矿、机关、部队、校园、农村流动放映等多种形式、使更广泛的人群看到影片……
同时,文件也要求,发行方给予《百团大战》最大限度的让利。在2015年9月3日(含9月3日)前影院所产生的票房收入,不计入与发行方的结算,即发行方净票价的43%让利给影院。
并且还有一张给各院线下达的任务表:
而在《新浪娱乐》对电影局有关工作人员的采访中,他们也承认:确实下达了文件。
希望各地组织当地党团员、青年学生集体观看电影,这也导致了庞大的观影群体,一定会带来票房的增长,属于正常的现象。
如今电影能以比较低的排片,拿到超高票房,就与包场相关。
除此之外,票房的高企也引来另一种说法——偷票房。
不仅有网友举报,明明买的是《烈日灼心》,《刺客聂隐娘》,拿到却是《百团大战》的票根,然后手写改正。
同期《三城记》片方,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也晒出《三城记》在8月28日早上7点和晚上23点的票房统计。
28日当天晚上(23:00)比早上(7:00)的票房不多反少。
随后片方发布反偷票房海报:
同期《烈日灼心》发行方,博纳影业老总于冬也在朋友圈发布搜捕令,以近似“商量”的语气要求:拜托别偷我的。
对此,中影股份公司发行相关负责人也在接受《新浪娱乐》采访时表示:
只要违规都按照行业规范来,没有特殊对待,对自己的影片也没有什么倾斜。
中影股份公司副总经理周宝林也说:
腾挪票房事件有一个核实的过程,但一旦属实,片方会在事后对影院进行处理,情况严重的影院,甚至有可能会停业整顿。
应该指出:《新浪娱乐》的采访时间是8月30日。
这些天,《百团大战》依然遥遥领先同档期其他电影,排片与票房“不合常理”的比例,依然没变。
在《知乎》,关于如何评价新电影《百团大战》一题,被顶得最高的是一个匿名网友的回答:
放片子之前中影的许总明确说了,《百团大战》在9月3日阅兵前完不成多少多少亿的票房,你们搞电影的怎么向中央交代。
当然,这个信息源得不到考证(Sir终究是一介屌丝,还参加不了这么高大上的会议)。
不过从《百团大战》的豆瓣评分看,毫无疑问,大多数观众站在同一边。
他们看到这事的蹊跷与不公,并“报复性”地刷低评分。
为什么叫“报复性”。
2880人看过,65.5%的人打了一星,电影整体得分只有3.7分。
而因三观问题引起巨大争议的《小时代》系列,第四部打一星的人也不过36.1%。
坦白说,就电影而言,《百团大战》不比《小时代》差。
Sir还没看过电影,但据身边看过的朋友反映,客观打分,还是有2.5-3分——换算成豆瓣评分应该有5分。
《凤凰娱乐》观看后,也称:
以小凤的个人观感来讲,该片的大规模场面非常多,战争场面有可圈可点的地方,对八一厂而言,进步非常大,接近当今整体战争动作电影的制作水准,战场情节也算做到了环环相扣。
但种种评论,最后都会接上一句——毕竟是红色剧(主旋律)。
最终也就是像豆瓣用户@Nemo说的:抗日神剧的电影化……
延续了抗日神剧的很多槽点。各种为了表现八路军的机智英勇而以日本人反衬的桥段,各种神乎其神的“我观察到”和“我注意到”,各种低级到可能和上世纪黑白片无区别的战斗场面……
说到这,Sir不得不老调重弹,主旋律电影要想拍得好看,得先忘记定语(主旋律),摆正主体(电影)。
而我们的主旋律,大多时候,本末倒置。
当年的样板戏就是典型。
看看这些规定:
在“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,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,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”,具体到电影的视听语言层面,即“对英雄人物要‘近、大、亮’,对反面人物要‘远、小、黑’”。
在这个超级英雄都爱黑化的年代,完美,是件无趣的事——一个人也不可能完美。
主旋律理应有更丰富的表现形式。
比如害怕:
在漆川梁跟我并肩作战了六年的同伴全死光了,真的好害怕啊。
比如背叛:
营内逃兵日渐增多,您知道吗?
比如政治斗争:
还记得《赛德克巴莱》那段经典对话么。
达奇斯:“头目,被日本人统治不好吗?我们现在过着文明的生活,有学校,有邮局,不必再像从前一样得靠野蛮的猎杀才能生存。被日本人统治不好吗?”
莫那:“被日本人统治好吗?(我们)男人被迫弯腰搬木头,女人被迫跪着帮佣陪酒。该领的钱全部进了日本警察的口袋。我这个当头目的除了每天喝醉酒假装看不见、听不见,还能怎样?!邮局?商店?学校?什么时候让族人的生活过得更好?反倒让人看见自己有多贫穷了!” 。
通过人物对话来启发观众,远比强硬输出价值观,要有效,高级。
在Sir看来,这几年间,我们拍的唯一一部好看的主旋律——《集结号》。
在里面,我们可以看到:
并不是每个人都生来烈士:
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时刻道德(不杀战俘):
对待牺牲,除了歌颂赞美,也应该有反省与拷问:
它的好看在于,看到一些国产主旋律不寻常得见的东西。
这些东西,就叫人性。
最后,让Sir以姜文老师的一段关于《鬼子来了》的采访作结吧。
爱国主义不需要唤起,只要一个人还知道自己是谁,对自己的人格有一定的尊重,他就会爱自己的祖国。鲁迅对自己民族与文化中某些问题进行讽刺与挖苦,这也是充满了爱的……我拍《鬼子来了》就是试图让观众明白,如果想避免我们大家都知道的那段不愉快的历史,除了过嘴瘾还有什么办法。我不敢说《鬼子来了》给出了这个结论,事实上我一个导演和一部影片也做不到,最高的理想也就是有个方向吧!